是的,在这里,我想说生活方式决定我们是一个瘦子or胖子。
这里的瘦子,是指达到标准体重以及标准体重以下的人群。
先从我的家庭开始说吧。我爸不管是年轻的时候还是现在一直是保持瘦的体态,而我妈妈婚前体态匀称,生完我以后就开始发胖,脂肪集中在手臂,腰腹,现在是严重的肥胖体态。而我,肩宽骨架大(身高161.5cm,胸部的下围却接近80cm),从小都长得比较结实,鉴于我考虑到我其中一个舅舅也有明显肥胖体征(遗传外婆的),我把自己归类在家族型遗传肥胖里。
一直以来的我只知道抱怨为什么我有一对小骨架的父母却有一个大骨架的我,而且还遗传了妈妈的胖,却不知道留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直到最近开始真正下决心要减肥,才有了很多感触。
就拿我从前最要好的同学S来说吧。S的一家都是瘦人,S本人小骨架160cm 90斤,喜欢逛街,饮食不规律,有时候还会犯胃病。在我还没有减肥的时候,我们一起逛街总是随随便便地在KFC或者麦当劳解决午饭。我不经意地留意过,每次喝可乐,尽管我很努力地控制进食速度,总是我先喝完,而她,临走的时候还会剩小半杯没有喝完。点的薯条,也总是我先吃完,而她看着我空空的薯条盒,总叫我和她一起分享她还没吃完的大半盒薯条。其实,即使我们点一样份量的,我已经比她多摄入二分之一热量了。这,是我和瘦人间的第一个差距。
继续说S。一次我去她家,发现她的床头有一箱好丽友。她告诉我早上赖床的时候常常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就在我心想大清早的吃这些东西怎么还不胖的时候我的目光停留在她家茶几上放着的那包拆开还剩半包的薯片上。我现在再回想的时候,我觉得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在家里放一包拆开的敞开的零食的。相反,我会有强迫症,会机械性地把袋子里剩下的吃完,不管是小袋的还是家庭分享装的。这,是我和瘦人间的第二个差距。
当然因为S有胃病,很少会多吃,那我们来看另外一个瘦人。
我的室友小P,160cm 94斤。不爱运动,正常饮食。这段时间她常常和BF去吃夜宵,长到98斤发现牛仔裤有点紧的时候开始停止夜宵,少吃零食,一星期后恢复。试想,如果她继续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还是会胖的,所以我相信不存在吃什么都不胖的人,即使是瘦子,吃多了,还是会胖。相反,也没有喝水都会胖的胖子。怎么吃,吃什么,把握一个怎么样的度,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就算是正常饮食,每个人心里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我前面所说的瘦人,她们从来都没有减肥的意识,却都不会多吃,这是因为她们心中都有一个确切的进食标准。当一个行为成为一个习惯的时候是会融入你的身心进入你的生命,变成一种宿命的节奏,和你的呼吸合为一体的。你甚至不需要时间来考虑,就像这些日子论坛里面很火的一个帖子里写的《瞎吃,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节食》。
在一个家族肥胖的家庭环境里,正常饮食也许是2500大卡左右一天,而其实正常亚洲女性一天所需要的热量是1500~1800大卡。
那么不难解释我发胖的原因了。我很少挑食,三餐以外,零食加两三个水果是我每天的摄入,那么早已突破2000大卡。
不,这点还不够。我要强调我在餐桌上的两点。
一,吃饱了,是放下筷子坐着陪爸妈说话,还是起身离开呢?我曾以为把筷子放下就能控制进食了,其实不然。离开吧,吃饱了离餐桌越远越好。
二,要身材,请扔掉剩菜。其实剩菜不仅是不新鲜那么简单,菜中的油脂经过一夜后都被菜吸收,其实第二天吃同样的菜会感觉口感更重,热卡更高。家人这种不浪费菜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让他们改变的唯一方式就是劝说少炒一些菜,一餐就吃完。
综上所述,生活方式决定我们的体态。看看郑欣宜都减下来了,所以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