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天气仍保持着高温、炎热和干燥等特点,专家提醒:夏秋交替,除了常规的肠道、乙脑等传染病外,还要特别注意“红眼病”。该如何预防与治疗呢?先了解为什么会得红眼病吧!
“红眼病”,即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至2天。它的症状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点片状结膜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
一般“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如共用毛巾、手帕、浴巾等,还可借助水传染,如:游泳池水等,引起暴发。受感染初时感到眼睛痛痒,有异物摩擦感,严重时畏光、有烧灼感、眼睛发红、分泌物多,如果角膜发生溃疡则有眼刺痛、流泪、视力模糊,常两眼同时发病,3-4天达到高峰期,10-14天即痊愈,并发症不多见。
了解红眼病的传染特点
冬去春来,气温逐渐回升,在春夏气温偏高的季节最容易患的眼病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红眼病,它的学名叫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一种细菌(如科一韦氏杆菌、流行性感冒杆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眼病。
其潜伏期也就是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临床表现的时间比较短,一段为24-48小时,因此发病急,并且流行快,常常几天之内就可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集体生活环境中广泛传播,男女老幼都可能受染。
应指出的是,本病痊愈后所获得的免疫力较低,因此可发生重复感染,也就是再次接触细菌污染的物品后还可患病,不像病后能产生明显免疫力的某些疾病,如麻疹、水痘等,终生只患一次。
因此可以说,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具有发病急、流行快、传染性强等特点,不容忽视,否则将造成广泛传播,引起暴发流行,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给幼小的孩子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