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健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四季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 2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移斗转,四时更迭,花开花落,气象万千。一年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24节气构成了自然界一切生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祖国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要顺应这个规律。《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唐代著名医家王冰也说:“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只有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才能有序,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故而《黄帝内经》又说:“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们也从蛰伏的状态逐渐开始出来活动。自然界阳气生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时人体也禀从春阳生发之机,气血从脏腑内部趋向体表,毛孔开始逐渐张开。因为脏腑内部气血相对减少,这时供应脑部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不足,就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肝之生理特性,在精神调养上宜畅达活泼,生机盎然,不应抑制和掠杀,要力戒暴怒,做到心胸开阔、舒畅。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日子里,郊游踏青,陶冶性情,可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天人合一”了。
夏天,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的营养从根部输送到枝叶。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输布到体表,这时脏腑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亏虚了,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濡养,机能也随之减弱,有的人就会出现疰夏的症状。脾胃少了气血的滋养,消化功能就变弱,所以厌食;肠道机能弱了,就容易受到寒凉的刺激出现腹泻;心脏机能减弱,则射血力减小,所以大部分人夏天血压偏低,整天头晕乏力,就是这个原因。
中医认为,“心气旺于夏”,因此夏季尤应重视心神的调养。首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体内阳气的通泄,保持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以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变化。
秋天,气候凉爽,万物肃杀,草枯叶落,动物们的活动也少了,人体的气血也开始收敛,即由体表回归脏腑,毛孔也由张开逐渐转为闭合。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不能过早的穿上厚衣服,这是因为如果秋天穿得过热,则不利于气血从体表转向内里,对身体健康不利。
中医认为,肺气与秋季相应,此时容易出现肺燥的症状,如口干、咽痛等,应注意养阴润肺。肺在志为忧,此时容易产生忧郁、悲愁等消极的情绪变化,应以愉悦之情克之,保持心志安宁。可采用郊游赏景、静功调神等方法,以排除烦恼、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冬天,气候严寒,植物枯萎,养分完全回归到了根部,蛰虫潜伏,万物呈现一派生机潜藏的景象。此时人体气血也潜藏到了身体内部,这时不要过度的活动,出太多的汗,“无扰乎阳”。因为气血都藏到脏腑内部了,体表相对不足,就容易感受寒邪,而出现感冒。因为脏腑内部气血充盈,人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健旺,这时候人们还常常做一些补品,女性要熬一锅阿胶核桃羹,男人要吃点桂附地黄丸,好好的补充一下体内的气血,为来年的春生、夏长打好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肾气与冬季相应,肾藏精,因此冬季是养精藏精的好时机。精神调养也要以“宁静为本”,固密心志,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让内心世界充满一种如有所获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使精神情志调整到安静自如的状态。
从以上可以看出,春夏两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并达到鼎盛的季节,此时应顺应这一规律,保护和助长体内阳气的生发和长养,也就是常说的“春夏养阳”,而秋冬两季,阳气逐渐潜藏,阴气逐渐增加,人体也要顺应这一特点,保护和滋养人体的阴精,以养阴为主,也就是常说的“秋冬养阴”。顺应了自然界的养生方法,身体就会健康。
另外,中医认为阴阳是互根互补的,阴是物质,是基础,阳是功能,是活力。只有阴阳协调,阴平阳秘,才能健康长寿!
四季养生的方法,也可贯穿到一日之中,中医认为,一日也可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在一日的调养中也可按照生、长、收、藏的规律来进行。平旦至日中为阳,人体阳气充沛,故精神宜于振奋向外;暮晚之时为阴,人体阳气已收敛,则宜休整静息,即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精神活动应当是清晨开始活跃,白日保持饱满状态,傍晚则应转为安宁,睡前更应保持静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精彩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河北健康网 www.hbjk.cn

GMT+8, 2025-4-20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