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有“秋冬进补,来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俗语。秋冬进补是祖国医学的主张,秋冬季都是一年中最适合进补的季节。
秋季适当进补,不仅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而且也为冬季的来临奠定物质基础,对恢复体力、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宿疾、预防慢性病复发都有重要的意义。按现时我国的生活水平看,冬季进补的对象应为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劳累过度、亚健康状态的人;久病、术后或大病初愈等这样的群体。但进补要讲科学,否则很容易进入误区。
误区一:没病也大补
中医认为“补”要对“虚”,没病不要乱补,不“虚”的人补来不对头,没病补来还可能会生病。那些年富力强的人只要合理膳食,增加营养的多样性就可以了。夏天运动量较少,很多热量和脂肪储存在身体里无法释放,秋冬季节如果大量摄入牛羊肉和人参、黄芪等补药后,不仅不会精力充沛,反倒会出现头晕耳鸣、口干舌燥、身重体乏、大便不畅等不良症状。盲目进补反而适得其反,不能不加以注意。
误区二:有病就滥补
入秋冬,特别是天气开始寒冷时,感觉到身体虚的人可以补一补,但因根据个人的体质辨别是气虚、血虚、阴虚还是阳虚,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进补的时候,应该分清对症进补,选择相应进补食品,才能事半功倍。
容易疲惫、精神委靡,说话有气无力,这是气虚的主要症状,可以适当多吃点薏苡仁、淮山、排骨;血虚一般表现为面色暗淡无光或萎黄、心悸、眩晕、气短、疲乏无力,可多食鸡蛋、大枣、枸杞、阿胶等补血的健康食品;阴虚主要表现是腰膝酸软或疼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咽干舌燥等症状。鸭肉、甲鱼、干贝、牡蛎、海参、燕窝、银耳、西洋参很适合阴虚体质;阳虚是表现为腹泻、溃疡、便秘。应该多吃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鸡肉、猪肚、肉桂等,少吃性质寒凉。
误区三:越贵越补
一些人认为东西越贵越好,不惜花高价买虫草、燕窝、鱼翅之类的保健食品。其实这些东西进补功效未必就好,而十分平常的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十分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不要以贵贱分高低,关键是看自身哪项功能较差,再根据体质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对于老年群体,则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在大家的眼中,灵芝被认为只有黄帝、贵族才能吃得起的长生不老药。其实不然,灵芝孢子油、灵芝孢子粉、灵芝超细粉、灵芝片、紫芝片等不同系列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价位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灵芝产品大家都吃得起。
误区四: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在夏季里,人们由于吃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这时候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于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进补也要适度,不能越多越好。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如果服人参过量,会引起中毒,称之为“人参综合症”(精神亢奋、头痛、烦燥、饱胀、汗出等);过服鹿茸,会引起燥热、面赤、脱发等;过食地黄会引起胸腹胀满,喘气、便溏等。更不能蛮补,特别是对待儿童,不可盲目进补人参、燕窝等补品。
误区五:虚实不分
进补要先分清自身体质,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进补,要辩证施补,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对于虚实体质人群灵芝都是可食用的,灵芝性甘、平、无毒,是一个入“心、肺、肝、脾、肾”五经上药,据了解,目前市场上还有能嚼着吃的来自武夷山的纯正灵芝破壁孢子粉,能使孢子中的灵芝三萜、灵芝多糖、有机锗、硒元素等药理活性成分尽快释放,加快人体吸收,还可在胃中尽快扩散,中和胃酸,起到抗溃疡作用。灵芝孢子中特有的三萜类灵芝酸,具有保肝消炎、镇痛镇静、抵制癌细胞作用。一来能稳态调节人体内环境,促进五大脏器的循环代谢,构成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平衡整体;二来能全面抵御各种外环境污染、毒素的伤害,增强肝脏消毒解毒功能,预防各种疾病,为人体构成一个健康的守护盾。
误区六: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补品。如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红枣等也是进补的佳品。秋冬进补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煲一份灵芝药膳汤,让全家滋补一下。具体做法:取灵芝片约8克,与乌鸡肉或龟肉、猪肉等配伍同炖,按照各自的饮食习惯加入枸杞、花生仁、薏苡仁等调料,喝汤吃肉。
误区七:进补单一
有些人喜欢按照自己的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这样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对健康是不利的。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如牛羊、狗肉、辛辣食物、酒等,都是偏温热的,会导致体内毒火旺盛,出现口干、口渴、嗓子疼等症状,不宜过量食用。
市面上很多保健食品只针对某一个脏器或某一个系统,灵芝让您避免这一误区。灵芝入五脏,补全身之气,所以心、肺、肝、脾、肾脏虚弱,均可服之。灵芝所治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及运动等各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灵芝扶正固本,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巨大作用。它不同于一般药物对某种疾病而起治疗作用,亦不同于一般营养保健食品只对某一方面营养素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强化,而是在整体上双向调节人体机能平衡,调动机体内活力,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机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促使全部的内脏或器官机能正常化。
误区八:凡补必肉
夏季过后,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因此过于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另外,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以及过多的脂肪、糖类等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但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和水果更是不容忽视。
在日常居家生活或办公时,用灵芝片或紫芝片泡开水喝,即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三高、改善睡眠等功效,又可避免因过量饮茶或喝浓茶造成失眠和钙的流失,以及茶叶上农药的残留造成的恐慌。具体操作方法:取紫芝片约5克左右,放在茶杯内,用开水浸泡后当茶喝,边泡边喝,反复冲泡至味淡为止。
合理补充水分很重要。如果体内缺水,再多的胶原蛋白也派不上用场。要保证每天至少喝2升水,并采取小口慢咽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吸收利用。秋冬是慢性病发作的高峰期,常饮灵芝茶可提高身体抗寒抗病能力、防治慢性病发作。
误区九:重“进”轻“出”
进补最好先排毒。因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流通,遇寒则凝滞。秋冬寒冷的空气作用于机体,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瘀血阻滞;加上人们的运动往往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缓慢,易引起血液淤滞。据了解,各种毒素、废物存留在体内会造成代谢功能紊乱。在这种情况下进补,机体不但无法吸收补品的营养物质,反而会引发多种疾病。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进补的同时应重视排便的及时与通畅。
灵芝具有利尿、解毒及调压作用,能恢复人体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加肠管的蠕动,从而达到排便通畅的功效。日常可以空腹服用灵芝孢子粉来改善一下肠道功能,避免肠内毒素在体内堆积及吸收。
误区十:以形补形,万试万灵
“以形补形,以脏补脏”,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吃啥补啥”,是不少人经常对吃补品的见解,吃腰补腰(肾)、吃胎盘补阳,中医认为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其核心思想就是用动物的五脏六腑来治疗人体相应器官的疾病。这种理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仍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吃啥补啥”不能机械地理解,更不能滥用,否则会有损健康。但不能随便乱用,非得讲究吃法才能发挥其效力。
猪肝具有补肝的作用,而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因此,视力的好坏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可是,这并不适合高脂血症患者。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胆固醇,这对高脂血症患者无异于火上浇油。许多老年人热衷于“吃脑补脑”。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猪脑属于高胆固醇食物,而老年人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脂、动脉硬化等问题,过多食用高胆固醇食物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中风等疾病。猪肾具有补肾的作用,但肾结石患者就不宜食用,他们反而需要限制动物内脏的摄入。
误区十一:无视健康、不重进补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普遍比较忙碌,尤其在大城市里面的精英,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有这么一类人群,经常熬夜加班,整日喝酒娱乐,睡眠也很少。他们乍一看很健康,哪天不舒服去医院检查,结果不是肝功有问题,就是查出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这类人无视健康,根本就不注重养生进补。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保肝。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酒精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这对于肝脏本身已经受损的乙肝患者来讲,更是雪上加霜,不仅会引起肝细胞出现炎症,坏死情况,还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走向肝硬化、肝癌。睡眠质量不好对肝脏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对肝病患者,睡眠质量差不仅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而且不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因为,人在深睡时,会分泌大量生长激素,这些激素能促进生长、合成人体必需蛋白质,对肝脏的恢复是有利的。可以嚼着吃的灵芝破壁孢子粉,最适合这类人群,喝酒时嚼着吃,累了嚼着吃,能保肝护肝、解酒解乏,口感好,嚼着香,每次一包吃着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