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健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保健养生注重的是情志调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1 20: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今人们对养生十分重视,在吃穿不愁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成为市民的追求目标。但是,在养生方面,大多数人主要采用的是药食滋补、体育活动等两种方法,而对于调情志这一传统养生方法却并不重视。
  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祖国医学在阐述疾病的成因时,把七情太过解释为人体发病的内因。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说明情绪不良会破坏机体的稳定和平衡,从而诱发疾病。七情太过不仅伤,而且伤。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指出:七情致病,内伤脏腑,外伤气血。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促进药效的手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恬淡虚无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对待,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却病增寿。
  古代养生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病的良药,认为行宽心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忿恨自制是一药,解散思虑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而医家更重视调节情志,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认为将七情调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是预防和治疗虚劳之病的根本之点。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经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持续的紧张和焦虑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因此,当代的心理治疗也注重吸收传统医学中关于养心的理论与方法,以促进现代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精彩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河北健康网 www.hbjk.cn

GMT+8, 2025-4-20 12: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