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告别了料峭春寒,即将迎来炎炎夏日。此时,北方花红柳绿、春光怡人,南方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处处呈现秀丽景色和勃勃生机。从医学保健角度来说,养生防病应不可缺少。
进入五月,告别了料峭春寒,即将迎来炎炎夏日。此时,北方花红柳绿、春光怡人,南方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处处呈现秀丽景色和勃勃生机。从医学保健角度来说,养生防病应不可缺少。
五月,处于春夏交替时期,北方气温回升迅速,气温日差比较大,空气干燥,容易引起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上火症状。南方很多地区,已经逐渐进入了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按传统医学理论,人体阳气与春季阳气升发相应,此时人体新陈代谢进入最旺盛时期,脏腑器官功能也变得活跃,顺应天时做好养生保健,对身体大有裨益。
谨防感冒
五月的北方,天气兼有春天和夏天的特点,时有冷空气活动,特别是在五月初,气温还有一定起伏变化。另外,五月空气湿度比较小,昼夜温差大,即使白天很暖和,早晚天气也很凉,适时增减衣服十分重要,应注意避免着凉感冒。当气温日差大于10℃时,气管炎、支气管炎会有加重倾向;当晴天最高气温大于28℃、空气湿度小于30%、风力大于3级时,可诱发癫痫、血管栓塞、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等疾病,应有所注意。
北方的春天干燥多风,特别是气温升高后,空气更加干燥,非常容易引起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痛、烂嘴角、眼睛发红等上火症状,以及皮肤敏感干燥等。日常应注意生活保健,饮食上应忌辛辣、肥腻等高热量食品,多喝茶,多吃新鲜水果、绿叶蔬菜等。肝炎和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春夏之交是养肝、护肝的关键时期,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病复发或加重。
饮食调理
如果按气象学说法,把连续5日的日平均气温超过22℃作为夏天开始的话,南方很多地区,五月已经逐渐进入了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平时可多喝白开水,出汗过多时,最好喝盐开水,以补充体内丢失的盐分,保持体内的渗透压平衡,以确保健康。
生活在南方的人,饮食调养上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最好吃些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还应注意保证人体对热量及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的需要,可多吃些瘦肉、鸡蛋、豆制品、蘑菇等营养丰富的食品。有些地方阴雨绵绵,湿气比较重,人们可多食用辣椒、蒜、菇、葱等食品,有利于养生防病。
在南方很多地区,阴雨绵绵的五月,空气湿度大,细菌等微生物繁殖活跃,食物等容易霉变,消化道疾病进入了多发期。所以,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发生菌痢、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日常生活中,生熟食品要分开,饭菜要煮熟烧透,隔夜隔顿饭菜应回锅加热后再吃。
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阳光明媚的五月是人们踏青旅游的好时期,但人们刚经过冬天,皮肤还比较脆弱,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导致皮炎、晒斑发生。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防护,如在裸露的肌肤涂上防晒霜,戴宽边的帽子或用伞遮阳。一般上午11点到下午3点之间紫外线照射最强,此段时间内对紫外线敏感的人最好不要外出。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春天新陈代谢旺盛,内分泌激素(尤其是生长激素)分泌多,身体进入了最佳成长期,家长们要及时为孩子调整饮食,增强营养,鼓励他们户外活动,保证孩子精神愉快、睡眠充足,让他们在五月里长得更高、身体更健康。
五月节气
2012年立夏时间是5月5日 10:19:40,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增多。人们开始衣单被薄,谨防伤风感冒。立夏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
2012年小满时间是5月20日 23:15:31气温进一步升高,夏收作物日渐饱满成熟,江南进入雨季,注意防潮防霉。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
5月7日――世界哮喘日,始于1998年,每年都有一个活动主题,以普及哮喘防治知识。
2012年是第14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活动将延续2007年哮喘日的主题“哮喘是可以控制的”。这个主题与最近出版的GINA指南文件中强调哮喘控制的精神相一致,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治疗的目标是哮喘得到控制,也可以使大多数哮喘患者获得正确的管理。通过哮喘日活动,旨在引起医生、患者以及卫生管理部门重视哮喘,使哮喘患者得到规范化的治疗,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好哮喘,提高哮喘患者生活的质量,并进一步减轻哮喘患者的负担。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哮喘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支气管中长期存在“非特异性炎症”,而这种炎症并非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目前,积极有效地控制哮喘需要长期规律地吸入激素。在哮喘治疗过程中一大误区是往往只注意症状的变化,而忽略了这种非特异性炎症持续存在。因而症状一缓解便主动停止治疗,使非特异性炎症失去控制,结果导致病情反复发作,严重者更需要住院治疗。这给患者本人和家庭造成了相当大的痛苦,同时住院治疗医药费用的增加以及误工、误学等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和损失。另外如当哮喘急性发作时,大部分患者仅会通过服用激素和氨茶碱暂时控制气喘,当症状缓解后并未持续正规治疗;还有一些患者对吸入性激素怀着莫须有的恐惧心理,擅自停药;部分患者乱用口服激素,虽然见效快,但由于是全身用药,长期大量服用后容易引起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相对于吸入剂局部用药的危害性要大。这些不规范的治疗导致很多患者肺功能受损,形成难治性哮喘。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始于1948年,为纪念红十字运动的创始人设定,每年都会进行各种纪念活动。2012年“世界红十字日”的主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高举人道旗帜。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年的国际红十字大会,将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的生日确定为国际护士节。
5月15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为防治碘缺乏病设立,每年有一个活动主题。碘缺乏病是一种世界性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病区人口达4.25亿,约占世界病区人口的40%,亚洲病区人口的60%。目前,我国仍有700万地方性甲状腺重病人和19万克汀病人,14岁以下的智力残疾儿童有539万人。我国现有智力残疾人1017万,其中80%以上是因缺碘造成,如不采取防治措施,每年还将有数量相当可观的智残儿出生。1990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71国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其《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要在2000年全球世界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我国政府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在1991年罗马召开的国际营养会议上郑重宣告中国将在10年内减少碘缺乏病的流行。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于1993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成功地召开了“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动员会”,讨论通过了《行动计划纲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对我国进行支持和援助。为实现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9月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动员会”,会议并提出:5月5日为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借以加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防治碘缺乏病的认识。1994年起每年的5月5日定为全国碘缺乏病宣传日。国家设立五一长假后,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5日)包含在了五一长假里,不便于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经过卫生部与碘缺乏病防治相关部委的协调,防治碘缺乏病日自2000年起改为5月15日。
碘缺乏病(简称IDD)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的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在五大洲的154个国家中,至少有130个国家的10亿人生活在碘缺乏的环境中。一九九一年三月十八日,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字承诺,2000年在中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种地方病。妇女在怀孕期间缺碘,会导致流产、早产、死产、胎儿先天畸形;儿童正在生长过程中一旦缺碘,则严重影响智力发育,即使轻微的缺碘,也会成为学习上的低能儿。碘缺乏病是目前已知的导致人类智力损害的最主要原因,同时碘缺乏病直接引发地主性甲状腺肿、克汀病(聋、哑、呆、小)等,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
从1996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强制性全民供应碘盐以防治碘缺乏病。众所周知,铁在人体的含量约为4克左右,而碘的含量仅为它的1/80。这仅仅50毫克左右的碘却对人的生长、智力和身体发育以及一生的健康起着深远的影响。科学家们在一些碘严重缺乏的地区发现,许多生活在这里的儿童、青少年与其他地区的同龄人相比,体格矮小,智力低下。
优生优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影响优生的最大的环境问题是缺碘。碘缺乏危害的严重性在于胚胎期缺碘可导致脑的损伤。碘的惟一功能是用于合成甲状腺分泌的含碘激素―――甲状腺素。体内当缺乏足够的碘时,为了产生更多的甲状腺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增强,这就造成腺体的增大,出现甲状腺肿―――颈部增大。缺碘母亲生的婴儿可能患侏儒症,即呆小症,其特征是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肿、智力迟钝和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缺碘可能出现水肿。此外,碘和维生素A同时缺乏时所引起的甲状腺病变比单纯的碘缺乏更严重。据1993年统计,我国智力残疾的l017万人中,80%以上是缺碘造成的。
一般认为,成年人每日摄入150微克的碘就可以满足机体需要,食用过多同样对身体有害。过多食用含碘高的海产品、碘强化的食品,或把含碘高的水(某些深井水或高碘地区的地面水和井水)作为饮用水,在治疗甲状腺肿等疾病中使用过量碘剂,特别是儿童使用碘制剂如碘片等时剂量过大,以致碘摄入过多(每日500微克以上),会引起高碘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出现心率加速,气短,食欲亢进,怕热多汗,烦躁,手、舌和眼球震颤等症状。因此,补充碘时首先应注意剂量,对儿童来说,切不可既用碘盐(已是适量补充了),再服用碘制剂,尤其是不可选用都含有碘的不同强化食品或碘制剂,重复使用将使碘的含量更大,对身体造成更多的不良影响。有关专家认为,不应为了缺碘的大人群牺牲不缺碘的小人群的健康,我国个别地区不缺碘,例如连云港市,经过调查发现,当地饮用水里微量元素碘的浓度已经偏高,普碘反而导致高碘甲亢的高发,这类地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供应无碘盐。
人体对碘的需要量受到性别、年龄、体重、营养状况的影响,一般可通过膳食补充碘。碘主要存在于海带、紫菜、淡菜、发菜中,海盐、海鱼中的含量也高。在缺碘的地区,可采用食盐加碘的方法补充,也可服用碘化油或碘化物片,但最经济的方法是在食盐中加碘。
5月16日――全国助残日,根据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5月20日――中国学生营养日,始于1990年,目的是使学生营养宣传工作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