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非常重要,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范。那么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有哪些呢? 第一节 流 感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具有高度传染性。流感病毒极易变异,人群对变异后的毒株缺乏免疫力,如不及时控制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本病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而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流涕等相对较轻。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患者易有肺炎等并发症。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染,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7日均有传染性,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人群不分性别,普遍对流感病毒易感。感染流感病毒约1~3天后,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第二节 流 脑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erebra spinal meningitis)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流行病。患者多见于儿童,常在冬春季引起发病及流行。病菌可经鼻咽部感染后侵入血循环成败血症,再侵入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本病来势凶猛,暴发型病人常在发病后24时内死亡。
病菌的宿主是人,仅引起人的感染与发病,人群普遍易感,但6个月内的婴幼儿可自母体获得免疫而很少发病。流脑是经与传染源直接接触吸入含病菌的飞沫传播,通过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者少见。但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当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发病。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冬春季11~5月,3~4月为高峰。人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及新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
第三节 麻 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全身斑丘疹。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疫苗覆盖率不高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麻疹是通过接触麻疹病人而传染,从接触病人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与病人的污染物、衣物、玩具直接接触,在短时间短距离内可能引起间接传播。
第四节 风 疹
风疹(rubella, german measles)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以呼吸道轻度炎症、发热、红色斑丘疹和耳后、枕后与颈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其症状与轻型麻疹、猩红热相似。孕妇早期感染风疹后易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
人类是风疹病毒唯一的宿主,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出疹前5~7天到出疹2天病儿唾液及血液中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传播途径也相似,一般是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本病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次患病。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 mumps)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人类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非化脓性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疼痛、伴发热和周身不适。民间俗称“痄腮”。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流行。
腮腺炎病毒能在分泌物中存活7日,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人呼吸而获得,接触被病人等污染的食具、玩具等,在短期内接触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传播很快。
第六节 水 痘
水痘(varicella, chickenpox)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具有高度的传播性。临床特征是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斑、丘、疱疹及结痂,全身症状轻微,属于自限性疾 病,约10日左右自愈。感染水痘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感觉神经结内,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被激活,皮疹多沿某一感觉神经支的皮肤分布成为带状疱疹。
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高峰在3~5月。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常可在聚集的易感人群中形成暴发,甚至形成局部区域性流行。患者大多见于1~10岁的儿童,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