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看待“无糖食品”从“糖”说起
“糖”指的是什么?一般人理解即指调味的白糖,有绵白糖、白砂糖等,学名叫蔗糖,是自古以来的主要甜味剂,但血糖的“糖”指的是葡萄糖的糖。糖类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蔗糖、淀粉等都在内。
碳水化合物可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双糖(如蔗糖)及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而双糖及多糖都要在消化道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蔗糖的突出特点是有甜味,而其他的糖类,如淀粉,不一定有甜味或味很弱。所以一般的“无糖食品”只是无蔗糖,但仍有大量的淀粉等糖类,一样能产生大量的热量。
饮食控制就是控制总热量
饮食控制,一般指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控制,其实对一般人要求健康饮食,这也是一种控制。这两者相互关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目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的对糖尿病病人的医学营养疗法(即饮食控制)重点是限制热量及限制饱和脂肪酸的热量(<7%),尽量不吃反式脂肪酸等。具体来说,可以理解为吃到七八分饱,少吃荤油、少吃红肉,多吃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而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对血糖的影响很大,必须保持在一个适当水平。此外,血糖指数及血糖负荷对血糖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国外人走过“低糖”弯路
国外在前几年曾盛行“lowcarb”(底糖类)饮食,主要是用来减肥的饮食。他们主张碳水化合物越少越好,而牛排这些脂肪、蛋白质高的饮食则可敞开肚子吃。这很符合美国人的习惯,而且的确可以减肥。这与一般医师的观念不同,故引起了很大争议,以后也进行了科学检验,结果认为底carb和底脂饮食在短期内都可以减肥,但low carb可使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较长期结果还是低脂减肥可靠,因此近年low carb已不盛行。要知道糖类食物含有大量纤维、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对身体十分重要,所以ADA要求饮食中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每天不能少于130克。
但请注意,“low carb”有人译为“低糖”饮食,因而误认为是底蔗糖饮食。这与我国的“无糖食品”有本质区别,更不是“低蔗糖食品”,完全是两码事。
糖尿病病人能吃蔗糖吗?
吃“糖”引起糖尿病,糖尿病病人不能吃“白糖”(蔗糖)。国外在几十年前也提过这类问题,因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了不少研究。给糖尿病病人吃或不吃蔗糖只吃淀粉,看对血糖的影响如何。有的是短期,也有长达6周;有的是在原来饮食外再加蔗糖,有的是以蔗糖替代原来饮食中同热量的淀粉。几十个研究得出了一致结论:如果以蔗糖代替原来饮食中相同热量的碳水化合物,则不论短期或长期,对血糖都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在原来饮食以外再加上蔗糖,这就增加了热量,因而使血糖上升,对病人不利。
由此很清楚,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量,所以蔗糖是可以吃的,但是不能增加总热量,早在上世纪末,ADA就做出了如上规定。蔗糖并非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祸首之一应是饮食的总热量上升。因此,糖尿病病人不必有“恐糖症”。
上面的结论是糖尿病病人一样可以吃蔗糖,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多吃甜点,大饱口福了?不是这样的。上面结论只是说不要有“恐糖症”,不必看到蔗糖酒心惊肉跳。不过,多吃蔗糖容易引起 齿,尤其是儿童更是如此;再则蔗糖也增加热量,热量过剩就易使身体发胖;而且更重要的是,一般人不会把蔗糖直接往口里送,而是送冰激凌、巧克力、奶油蛋糕等。这些含蔗糖的甜品也含有大量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二饮食是控制的重点之一是限制饱和脂肪酸。多吃甜食很容易使脂肪超标,所以几年前我曾提出,搞“无糖月饼”还不如搞“无脂月饼”。饮食控制的原则是可以吃蔗糖,但并不是提倡多吃蔗糖。而且为了限制热量,宁可把蔗糖换为升血糖较低的淀粉或无热量的甜味剂,还是要少吃蔗糖。
用甜味剂代替蔗糖
有人说,甜味是我们是生下来接触的第一种味道,不可缺少。所以现在开发出许多无热量或低热量的甜味剂,多国政府都有明确规定哪些甜味剂、多少剂量可用于食品。凡符合国家规定的就是安全的。有些甜味剂用量极小,有的是几个氨基酸合成的,基本上没有热量,所以很合适糖尿病病人。我们希望的是好的甜味剂要口感好(有的有药味)、热量无或底、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等。不仅适合糖尿病病人,对一般人作为健康食品也是很好的。
糖醇类甜度较低,有一定热量,约为每克2千卡,主要是代替不能加热的某些甜味剂。有些糖醇类可引起腹泻,尤其是儿童,故不如无热量的甜味剂。
目前“无糖食品”的误区
我国市场上的“无糖食品”,除了极少数欺骗消费者仍用蔗糖外,大多是仅仅把蔗糖换为甜味剂。因此,原来食品如饼干、月饼、糕点等所有淀粉、油脂等一点不缺。这种食品是有热量的,而且还含有油脂,可能还含有饱和脂肪酸或者反式脂肪酸,是应该限制的。有的不用蔗糖,而且其他糖浆或麦芽糖类,这些碳水化合物一样含有热量,所以和加蔗糖是一样的。
糖尿病病人还以为这种“无糖食品”无害,就随意拿来吃,实际上是增加了很多热量,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就会使血糖失控,对病情不利。我们看待市场上这些“无糖食品”,仍应和看待一般的有糖食品一样,不是看他有没有蔗糖,而应看他所含的其他成分是什么,价格是否适当,买后仅作为饮食控制计划中的食品来吃(要记入每日摄入的总热量)。
“无糖食品”绝非“降糖食品”
病程久的糖尿病病人可能记得十多年前“降糖奶粉”风靡一时,连我们三级甲等医院一些患糖尿饼的教授也买来吃。这种奶粉仅仅加了有机铬的病人有利,但对绝大多数能正常进食补缺铬者无用。因此于2000年我写了篇《奶粉能治糖尿病吗?》,打掉了这几亿元的市场。现在有的“无糖食品”宣传时改了一个字为“降糖食品”。一些病人也误以为这些“无糖食品”对糖尿病有利,把它代替降糖药来吃,这就大错特错了。如上所说,把这些“无糖食品”当作额外的零食来吃,非但不能“降糖”,而且肯定会食血糖失控。请千万别上这个当啊!
无糖饮料有发展空间
从广义来说,饮料也是食品的一种,但实际上两者是有差别的。食品是用来充饥的,而饮料则仅仅用来解渴,不能充饥,因而饮料中有糖,往往成为过剩的热量。国外对无糖饮料十分重视,而饼干、糕点这种“无糖食品”却极少见。我国情况则相反,“无糖食品”这一行业兴旺发达,而几乎没有国产的无糖饮料。
饮料中如果含有热量,往往会成为三餐以外的额外热量,使热量过剩而肥胖。美国近几十年肥胖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带来了一大批富贵病,包括糖尿病在内。尤其是青少年肥胖的增多,而目前这些青少年多以含糖饮料代替水,加剧了肥胖的趋势,因此美国社会上反对含糖饮料的呼声很强烈。有些州规定中小学的自动售货机中不能有含糖饮料。
与此相应,国外饮料厂商也大量研究开发各种无糖饮料,用无热量的甜味剂代替蔗糖。所以在美国,几乎每一种原来的含糖饮料,都有另一种相应的无糖饮料,而口味相同。
可是这些厂商在我国产品,在最近几年才推出极少数的无糖品种,而国产的无糖饮料却没有,这与我们自己对此问题认识不足也有关。
建议增加含糖饮料的税率
我国国产的“无糖饮料”几乎没有,而进口品牌的“无糖饮料”的实际价格却比有糖的贵。其实解渴的最好饮料应该是水,尤其是夏天要多喝水,但青少年还是不可避免的喜欢各种有糖饮料。而他们不懂什么是健康饮料,也不知道选用无糖饮料来保护自己。
所以建议湘增加烟和酒的消费税一样,增加含糖饮料的税率,使价格上调,相对的就减少了消费,这有利于健康。而无糖饮料的消费税率则维持不变或下调,用税率杠杆来调节消费的量,所增加的税收应用于预防疾病。
对无糖饮料,我国基本上没有起步,我希望食品企业把目光从“无糖食品”转移到“无糖饮料”上来,这是大发展前途的产业。
本文主要观点: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量;糖尿病病人是可以吃蔗糖的,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不提倡多吃蔗糖);“无糖食品”对糖尿病病人并无很大的意义,而无糖饮料可以适量饮用,但“由唐饮料”要尽量避免,尤其是青少年更应减少“有糖饮料”的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