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9岁女孩患糖尿病拒绝医生救助!

[复制链接]
查看231 | 回复0 | 2023-6-26 20: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了解到,由于从发病起就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扎手指验血糖并且进行饮食控制,不少1型糖尿病小患者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和同龄人是“不同”,有八成左右的孩子因此出现自卑、抑郁症状甚至自杀倾向。相比之下2型糖尿病小患者的心理负担没那么大,但高糖高脂饮食、运动减少等因素造成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高于1型糖尿病。


    心痛个案:9岁女孩拒绝医生抢救
    回忆起曾经治疗的一个小患者,医生刘丽仍然心痛不已。这个小姑娘3岁时1型糖尿病发病,妈妈辞职在家照顾她,爸爸打工养家。一人的工资收入逐渐无法负担全家日常开支外加每月五六百元的治疗费用,不久爸爸就离开了家。妈妈一个人照顾女儿,经济很困难,心情也不好,总是责怪她:“都是你不乖,才会得这个病!”刘丽说,上小学以后,小姑娘的话越来越少,每次复诊都愁眉苦脸。9岁的一天,小姑娘突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在急诊室,小姑娘竟然断断续续地对让医生不要救自己,而且其父母也表示已经无力维持女儿的治疗,要求放弃抢救。最后,小姑娘不治去世。

    刘丽解释,儿童糖尿病大多数属于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来控制病情不同,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后都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大部分人都需要每天三次注射胰岛素、扎两次手指验血糖,同时还要控制饮食。“从学龄期开始,这些孩子就会发现自己的与别不同,在学校打胰岛素、扎手指验血糖,往往遇到同学异样的目光。”

  七八成1型糖尿病小患者有心理症状

    据刘丽观察,门诊有七八成的1型糖尿病小患者因为自己的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等心理症状,甚至像那个小姑娘一样有轻生倾向,比如跳楼、注射胰岛素后故意不吃东西引发低血糖等等。

    刘丽认为,这些小患者的心理问题有一部分是社会歧视引起的,“有的孩子在入幼儿园时,园方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再加上有的患者家长让子女向同学、老师隐瞒自己的病情,或者责骂子女因为不听话才患病,更让小患者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在此,我们呼吁,社会对糖尿病小患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而并非“异样目光”,家长也应该摆正心态:“实际上这个病和听不听话没有关系。家长应该大大方方地让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了解孩子的这个病,万一孩子在学校出现急性并发症,也可以得到第一时间先得到简单的处理。”

    祝福不幸患病的孩子和家庭! 不要让悲剧再发生!!!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