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选好医生4看 如何找到一个好医生,我们咨询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意见,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看知名度:一般名气大的医生,水平也较高。老教授往往知名度高,但年轻医生中也不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 (2)看职称:一般情况下,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为好。这些医生年富力强,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反应快,对新的医药信息比较了解,一般疾病都能胜任;比较难确诊和难治疗的病,则选择有高级职称的医生为好。 (3)看学位:博士、硕士等高学位的医生,往往对某一专科疾病的诊断或治疗有较高水平。但医学是实践科学,经验靠积累而来,所以在看学位时要结合临床经验。 (4)看医德:医德包括品行和责任心。如果医生向您暗示送礼或诊疗不认真,这个医生肯定医德欠佳。医术与医德一般都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也有少数医生医术很好,医德却很差。但一般而言,医德好的人,医术都很高明。另外,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尽量固定几个医生看病。因为“老医生”熟悉病情,病历记录完整;医患感情融洽;容易发现潜在病;一般不会重复检查、开药。 您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为看一次病要耽误半天时间,但与医生的直接对话往往只有两三分钟,这里将告诉您如何让这几分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打好有准备之仗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做任何事情最好都事先有所准备,看病也不例外。您是不是常会在走出诊室后,才猛然想起:“糟糕,我忘了问医生……”或是当医生询问吃过什么药、做过什么检查时,常常一问三不知?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您不妨在看病前先列一张清单,把自己的症状、病史、做过的检查、服过的药以及想问的问题写下来。而且,一定要带上您的病历和近期做过的检查报告单,否则重新开化验单检查,既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更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连续观察与分析。另外,如要做抽血化验、腹部B超、胃镜等检查,需空腹不吃早餐,以免改天再来浪费时间。
9.应对急症的非常措施
手指、牙齿断裂的患者一定要保存并携带脱落的手指和牙齿(最好放在冰屑里保存),尽快到医院就诊,就医及时是可能把脱落的部分植回的。 遇到以下情况,您最好拨打120急救电话,让急救车将患者送到医院:冠心病急性发作、中风、高热惊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冰冷、不省人事、大出血、下肢骨折、重症传染病患者、中重度烧伤、脊柱伤。
10.节省时间,统筹安排就医流程
大多数医院有平面示意图或指示牌,您应该先了解医院的布局。在进行每一个步骤时,都向医生询问清楚下面的步骤。一般医院门诊的就医流程如下:
11准确陈述病史
在陈述病情时,先把您最难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病情,用简明的话告诉医生,如上腹部绞痛已有半小时(医学上叫主诉);接着叙述您这次发病的经过,如什么时候起病,有什么诱因,疼痛的具体部位,最初的感觉如何,随后有什么变化,伴随着其他什么不适,做过什么检查和治疗,效果如何(医学上叫现病史);然后把您过去生病的情况告诉医生,比如有无类似的疾病发作,生过什么大病,对什么药物过敏(医学上叫既往史)。这样的陈述,可使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您的病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诊治争取时间。如果已经在其他医院做过一些检查,应主动向医生出示这些资料,以免重复一些化验或特殊检查。
12.结束就诊前8问
结束看病前,您务必弄清楚以下问题: (1)我得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 (2)为什么要吃这种药?这药是治什么的? (3)怎样才能知道药有没有效?有没有副作用? (4)药要吃多久?这次开的药吃完后怎么办? (5)多长时间会好些? (6)不好怎么办?还需要继续用药吗? (7)还有其他可行的治疗方式吗? (8)今后应该注意什么?
13.取药以后注意核对
取药后您应将所领到的药品和处方一一核对,核对药名、剂量、用法和有效期,如有不同,及时更换。 就诊结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会盘点总结的人总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14.保存检查报告单
保存好检查报告单能使下一次就诊少走冤枉路。另一方面,懂得保存就诊的资料,也是保护自我权益的一种做法。消费者维权部门指出,在处理消费者投诉医疗纠纷案件中,常出现资料留存困难的问题。有不少患者向消委会求援时,无法具体说明就医当时的情况。
15.听听第二种意见
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您也不能一味地相信某个医生或医院,有时也要懂得寻求“第二位医生的意见”。例如,当您看病已有一段时间,病情却没有很好的改善,而医生又没有其他的治疗办法时;当严重疾病须进行重大手术,或费用昂贵的手术时,您都可以考虑是否该听听其他的声音。 至于该找谁问?专家建议,第二个医生的专业程度应不低于第一个医生。如果两位医生意见不一,也是以专业程度不低于第二个医生的标准,来寻求第三位、第四位医生的看法。
16.是否选择手术
如果面临开刀与否的抉择,您不妨问问非外科系统的医生的意见。例如,腹部外科的医生建议您开刀,您可以去问消化内科医生的意见如何。遇到几个医生对手术有不同看法时,专家建议,可选择以下几种方法解决:(1)“少数服从多数”,按多数医生的意见和主张办;(2)一般而论,应听听级别高的或在该领域威望高的医生的意见;(3)要尊重手术科医生的意见,因为手术毕竟是外科医生做的,他们对手术指征、风险、预后、禁忌症比较熟悉;(4)对于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必要时可通过医院内外大会诊的方式予以解决.
就医中存在很多误区,甚至陷阱,您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把其中的纷纷扰扰看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17.“医生”可不能自己当
您也许认为,发烧头痛之类的小病不用去医院,过几天就扛过去了,或者自己买点药就行。但发烧、头痛、疲劳、乏力等轻微的症状很可能是许多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有些糖尿病、肿瘤的患者就是因为早期扛着,没有及时就医,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