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材料发展及其展望]
自从第一例人工晶体植入术于1949年在英国伦敦进行后,许多眼科学者都投入到这一白内障突破性进展的手术当中。随着显微手术器械的发展,人工晶体质量的提高以及眼科医师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现在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已遍及全球,成为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手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工晶体的材料与形状也经历了多种变化。 1 PMMA晶体: 英国的眼科医生Harold Ridley检查一位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因飞机挡风玻璃(PMMA制成)破碎而残留在受伤眼内的碎片,他发现嵌顿在眼内的碎片只要不用尖锐部分触及角膜内皮组织或其他较为敏感的眼球组织,PMMA能安然留在眼组织中而没有一点炎性反应,表现出组织对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PMMA材料有着质轻,不易破碎,性能稳定,耐用,对衰老及环境的变化有高的抵抗性、抗酸、抗碱、抗有机溶剂等优点。但是由于其硬度较高,手术中如果与角膜内皮直接接触,可导致直接接触处的内皮细胞损伤。PMMA人工晶体对YAG激光耐受有限,PMMA人工晶体可被YAG激光打裂损伤,对人工晶体植入后后发障的处理带来麻烦,且由于PMMA是疏水性材料,不透氧,易于引发晶体上皮细胞变形、浑浊,诱发后发障。更为重要的是,进年来随着小切口无缝线超乳手术的发展,产生了对可折叠(软性)人工晶体的需求,但由于PMMA为不可折叠(硬性)材料,故其应用逐渐受到了限制。新材料PEMA也属于PMMA家族,由于多了一个“-CH3”所以晶体袢的柔韧性得到了极大加强,晶体植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容易程度大大提高!代表厂家:爱尔康,眼力健,日本美尼康(唯一的PEMA材料晶体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