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较量——“换心人”杨玉民生死18年的战争

[复制链接]
查看88 | 回复0 | 2023-8-26 23: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年,在“换心人”杨玉民的体内,一直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战争”。那就是如何克服排异反应,让移植的心脏成功在他的体内“安家落户”。

  免疫抑制,是关系到每一位器官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关键的一环。杨玉民移植心脏后能存活如此长的时间,需要从免疫抑制来寻找缘由。与急性、慢性排异做的“周旋”,是杨玉民贡献的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急性“排异”与慢性“死缠烂打”都需关注

  对于器官移植患者来说,免疫是双刃剑。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像看家的士兵,能抵御外界病菌、病毒的入侵,并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发生恶变的细胞,但它也是器官移植最大的“敌人”。

  据了解,杨玉民在成功接受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出现过两次急性排异反应,都被准备充分的医生们成功化解。   

  哈医大二院祝青国说,由于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排除异己”,除非来自同卵双生的兄弟姐妹,别人的组织或器官一旦植入体内,势必成为免疫细胞排斥的目标。而这种排斥反应有时会急速发动,并造成严重的损伤,这对器官移植患者是致死性的。

  专家指出,最紧急、最猛烈的反应叫做超急排斥,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通常认为,此种排斥主要是由于配型严重不合,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超急排斥一旦发生,终将导致移植失败,而预防的唯一手段就是做好术前配型。如果提供器官的供体和接受器官的受体血型相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吻合程度也比较高,超急排斥通常不会发生。但移植后数天到数月内,部分患者仍将面对另一类排斥反应,即急性排斥,届时大量的免疫细胞仍会对移植器官“群起而攻之”。

  但是杨玉民和所有器官移植患者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慢性排斥反应,这也是致死性的。专家指出,这种慢性排斥反应通常在器官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内皮细胞增生,使动脉狭窄,导致移植物逐渐出现纤维化。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关振中介绍说,5年后,一般急性反应较少发生了,移植患者多为慢性排斥反应,比如小血管变细,而大血管没有问题。有点像树,树干好的,其他部分烂了。

  药物是唯一战胜排异反应的希望

  免疫抑制技术有赖于药物的研发。在免疫抑制方面没有寻找到合适的药物之前,尤其在环孢素A没被发现其价值之前,医学界只能对可怕的排异反应“望洋兴叹”。

  据了解,免疫抑制剂就是对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它能够抑制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等)的增殖和功能。目前,最常用的组合包括三类药。最古老的要数糖皮质激素。免疫反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糖皮质激素对免疫反应的许多环节都有抑制作用。其次是钙调素抑制剂。这类药以环孢素A为代表。环孢素A堪称器官移植历史上的里程碑,问世后曾使肝移植患者存活率从此前的30%提高到70%。而临床上最新的是霉酚酸类药物。由于这类药物肝肾毒性较小,相对比较安全,在抗排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与环孢素A等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在剂量足够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免疫抑制的效果。

  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是预防排斥反应的关键。现在,通过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能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到10%以下。

  对排异反应的检测有路可循,通过心肌活检和冠脉造影就可以。比如,杨玉民经历过20多次心肌活检和10次冠脉造影,发现排异反应6次,都因为采取了有效措施,使他度过危险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