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脑科专家提醒,脑卒中有个明显的特点——“遇冷”高发,而且无论是初发还是再次发作,高血压都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由于寒冷刺激,人体内环境剧烈变化调节能力降低,容易失去平衡而发病。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特别是当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骤下降,血压明显升高,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最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 所以,在寒冷的季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密切关注血压变化,预防的重点在于调控血压,以保证有适当的脑供血,维持脑细胞功能。 在我国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的发病比例远远高出国外的脑出血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脑卒中预防措施还不够普及,尤其对血压的知晓率、合理服药率、血压控制率等仍处于较低水平。脑科医院专家强调,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血压,高血压病人应该经常测量血压,了解自己血压的变化、服药后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在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能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其次,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要注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运动过少、休息时间不规律、膳食营养成分摄入不合理等等。在脑卒中高发季节,保持情绪相对稳定,心情舒畅,睡眠充足,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戒烟酒。冬季外出时,多穿衣着,特别是从温暖处到寒冷的地方时,血压常因季节变动,应引起足够重视。 有明显年轻化趋势 脑科专家提醒,脑中风的发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是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生活不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在临床上发现,不少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也会发生脑卒中,即使及时治疗仍有不少患者致残甚至丧失生命。那种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中青年无需担忧、无需预防的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 另外,低血压也可能引起脑卒中。尤其高龄、高血压患者自动调节功能差,急速而大幅度降血压易导致脑缺血。所以,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选用降血压药物的原则是既要有效又持久缓慢地降低血压。 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出现以前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看物体旋转或有平衡障碍。 当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上述表现时,高度怀疑是脑卒中,应立即送往有急救条件(能进行急诊CT检查,有24小时应诊的脑卒中专业技术人员)的脑科医院及时诊治。目前证明对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最高的溶栓,其成功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短暂,只有3-6小时。 |